2. 266071 山东 青岛,解放军401医院干部病房三科
2. Third Department of Cadre's Ward, No. 401 Hospital of PLA,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266071, China
2015年《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指出[1]:“随着世界经济和战略重心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以及美国持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压力增大……”。由此可预见: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我们需要做好海战和海战伤救治的战略准备。分析既往战争中海战伤发生特点,对我们做好海战伤救治的准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由于海战伤的资料不如陆战伤的资料齐全,故距离最近的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中的海战和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马岛战争)。本文从分析这两次战争中海战伤的发生特点着手,结合我军战略需求,对如何做好我军海战伤救治提出建议。
1 马岛战争和二战中海战的简介二战波及61个国家和地区,共造成9 000余万军民伤亡。二战中发生诸多经典的海战,包括马塔潘角战役、马来西亚海战、莱特湾战役、北角大海战、瓜岛海空战等。由于二战后很少发生大规模海战,因此二战中的海战伤救治资料弥足珍贵。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英国称之为福克兰群岛战争,发生于1982年4-6月间,是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马岛战争历时74 d,英方参战兵力3.5万人,各型舰只118艘,各型飞机340架,地面部队9 000余人;阿方参战兵力6.5万人,作战舰艇和辅助船只33艘,飞机350余架,地面部队1.3万人。本次战争中,英国共损失30艘舰艇、20架飞机,死亡255人,伤777人;阿根廷损失10艘舰艇、90架飞机,死亡649人,伤1 000余人。马岛战争中英阿双方大量使用了导弹、导弹驱逐舰、核潜艇、“鹞”式战机等先进武器和装备,并有长途空袭、两栖登陆作战方式等,被称为二战后唯一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海战。
2 马岛战争和二战中海战伤的发生特点我们通过公开渠道获得的关于上述两次战争中海战伤的文献有50余篇,纳入资料相对齐全的有14篇文献。通过分析这些文献,我们发现,虽然海战伤会呈现同陆战一些相似的战伤发生特点,如容易发生伤员批量、爆炸伤和穿透伤发生率高等特点,但其呈现自身独特的特点,进而对战伤救治提出不同的要求。
2.1 海战时更容易发生批量伤员海战具有作战区域环境特殊,舰船人员大多在具有一定防护能力的舱室内作战的特点。一旦舰船被高毁伤能力的导弹、炮弹、鱼雷、航弹等武器击中时,常发生大批量伤员。同时,海战时弹药存储在战舰上,被击中后容易发生二次爆炸,因而海战时批量伤员的数量会显著高于陆战伤。
BLOOD等[2]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参与的513次海上战斗中,平均每次战斗有35名人员受伤。而在马岛战争中,当英军的Sir Galahad号被炸后,在短短的1 h内,就有130名伤员被转运到Ajax Bay复苏站[3]。而随着武器杀伤效应的提高,预期现代海战中批量伤员的发生频率和数量要远高于这些数字。
2.2 海战时烧伤和吸入性损伤发生率高现代战争条件下,随着燃烧武器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烧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常规武器造成的损伤类型中,烧伤可占到20%~30%。而在海战时,烧伤的发生率会明显高于传统陆战[2, 4]。BLOOD等[2]的统计数据显示,日军神风敢死队袭击战舰后美军伤员中烧伤比例高达67%。而在二战的一次海战中,美军的Franklin号航空母舰被2枚炸弹严重击伤,共发生724名人员死亡。在死亡人员中,210人(29.0%)的主要致死原因为烧伤,133人(18.4%)的主要致死原因为窒息[5]。由此可见,烧伤和吸入性损伤是海战伤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
英军在马岛战争中烧伤的发生比例约为1/3,而有些战斗中发生比例会明显增加。当英军的Sir Galahad号被炸后,被转运到Ajax Bay复苏站的130名伤员中,即使不计入轻微烧伤的伤员,需要接受治疗的烧伤伤员比例也高达43.8%(57名)[3]。
2.3 海战导致冻伤、淹溺和海水浸泡伤的发生率高战时因冻伤导致的战斗力下降和减员有时可能会超过敌军的杀伤作用。海战的环境不同于陆战,同一季节条件下海洋气温常低于常规陆地,导致海战中冻伤的发生率高于陆战。英军马岛战争中,舰面作战人员中发生70例严重的足部冻伤,遗留残疾[6]。
同时,海战时,伤员可能落水,导致其容易发生淹溺和海水浸泡伤[2-4]。1945年3月19日,美军Franklin号航母被击中时,因淹溺致死者有14人,高于因冲击伤(12人)、肢体骨折(8人)、颅骨骨折(1人)的致死人数[4]。
2.4 战斗应激反应高发战时应激反应也被称为“战斗应激”,是指暴露于战斗或军事行动出现的应激性事件,包括一系列可预测的在情绪、智力、躯体以及(或)行为上的反应。没有得到良好调控的战时应激反应会发展为战时应激伤害,影响战斗力;同时,其还可能发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综合征,影响其生活质量,严重时会发生自杀等极端现象[7]。
海战时,战时应激反应的发生率高于陆战[8]。英国媒体流传一句话,即“马岛战争老兵自杀身亡的人数高于在该次战争中的直接死亡人数。”虽然这句话有点夸张和误传,但参与马岛战争英军老兵的自杀人数还是惊人的:截至2013年,参与马岛战争英军老兵的自杀人数为95人,而马岛战争中英军的直接伤亡人数仅为237人[9]。
3 对我军海战伤救治的启示由上述分析可见,海战伤呈现与传统陆战不同的特点,其对战伤救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我军的海战伤救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1 海战时更容易发生批量伤员,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建立程序化的救治策略这一特点要求针对批量伤员救治制定更为简单和程序化的救治流程,以保证更多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治[10-12]。在二战中后期,美军制定了针对海战批量伤员的救治规则(mass casualty doctrine,MCD),程序化救治批量伤员,收到良好的效果[5]。美军的这一经验提示我们需要建立针对海战时批量伤员的标准救治流程,以提高救治效率。
3.2 需要针对烧伤和吸入性损伤研究对应的救治措施,并在战舰和医院船上配备相应的救治设备烧伤和吸入性损伤的高发生率,要求研究制定针对二者对应的救治措施,建立相应的临床救治规范,并在战船上配备更多针对烧伤和吸入性损伤的急救措施和设备,而在医院船等Ⅲ级救治机构中需要配备专门的烧伤病房[13]。在二战期间,为提高吸入性损伤的救治成功率,美军配置了吸氧设备(oxygen breathing apparatus,OBA)和紧急逃生吸氧设备(emergency escape breathing device,EEBD)[4]。而随着现代救治水平的提高,我们建议在医院船等救治机构中,配备一定数量的呼吸机和体外循环膜人工氧合仪等设备,以进一步提高对批量烧伤和吸入性损伤伤员的救治成功率。
3.3 海战时冻伤的高发生率提示在海战中需要预防冻伤的发生低温会加重战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发生率增加。严重战伤患者会出现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被称为“死亡三联征”。出现死亡三联征的伤员其生存率大大降低。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14]。因而,在海战伤救治中,应特别注意预防低体温。
3.4 需要加强海水浸泡伤救治的相关研究战伤合并海水浸泡称为海水浸泡伤,伤员负伤落水后除自身伤势外,还将承受伤口被海水浸泡,造成额外的多种危害,如海水浸泡后软组织的坏死和感染概率增加、容易发生低体温和水电酸碱平衡紊乱等,其救治特点不同于普通损伤,需要加强低体温、感染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预防;同时,海水浸泡时的脏器损伤特点不同于单纯陆战伤,需要采用不同的损伤控制救治策略。但目前我军尚缺乏相关的救治规范,需要加强相关研究。本课题组正在进行海水浸泡伤后损伤控制复苏策略的研究,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即可制定出相关的规范。
3.5 需要加强海水淹溺伤救治的研究淹溺最主要的危害是水进入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淹溺的次要危害来自于水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循环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同时,淹溺可导致低体温。海水淹溺比淡水淹溺危害更大,因海水含3.5%的氯化钠及大量钙盐和镁盐,且温度低,对呼吸道和肺泡有化学性刺激作用,容易导致心律失常、低血压、心脏停搏等。这些特点对战伤救治的需求是,需要加强战现场急救中的保温、心肺复苏等。因而,我军需要加强战现场急救环节的心肺复苏和保温等急救技术的培训,并配备相应的设备。
3.6 需要加强海战时应激反应救治的研究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战时应激反应和战时应激伤害的发生。据统计,英军马岛战争15%的人员有战斗应激反应,而因应激损害需要后送的伤员占总体伤员的2%,低于美军距离较近几次战争的发生率(如美军在二战中因应激损害需要后送的伤员占总体伤员的23%,朝鲜战争中的这一数据为6%,越南战争早期的这一数据为5%,而1972年则高达60%)。PRICE等[15]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英军在前线配备心理师,伤员在后送之前进行心理筛选等。
由上述分析可见,海战伤呈现同陆战伤不同的特点,需要制定对应的救治策略,发展对应的救治技术,并配备相应的救治设备,以提高海战伤的救治成功率。但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海战发生时间较为久远,现代武器杀伤效应提高和作战对手不同等因素使得现代和未来海战伤的发生特点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而,我们需要根据我军的战略需求,做相应的准备,主要包括:①应根据现代海战中各种舰船特点、武器杀伤特点、可能的作战海域等特点,建立起可靠的海战伤伤员发生预测模型,为海战的战伤救治提供良好预测和模拟,进而发展相应的战救组织理念、体系和技术。②发展与远海作战相适应的海战伤救治技术和卫勤保障。2015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1]:“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由此可见,远海作战的战略准备是维护我国国家核心利益的需求。我军远海作战将主要以驱逐舰、护卫舰、航母、两栖船坞登陆舰等大型舰船为主,实施立体海上登陆岛礁。远海作战模式、战伤类型与近海防御作战有所不同,预计将出现舰船舱室爆炸伤多、烧伤多、舰载直升机坠落伤多、登陆人员触雷爆炸伤多的伤情特点。同时,远海作战时,后勤保障更为困难,火力集中在舰船等特点导致医疗资源很容易被破坏。二战期间,美军Franklin号航母被击中的案例中,Franklin号航母上主要救治设施被摧毁,只有靠仅剩为数不多的急救包进行救治。为应对这一特点,此后美军要求在舰船多处放置便携式医疗箱(portable medical lockers,PMLs)和急救包,以保证医疗设备不会被集中摧毁,并保证在舰船不同部位发生伤员时均能较快地获得救治资源[5]。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制定远海条件下的战救物资保障策略、急救和损伤控制手术策略、体系和相应的救治技术。③需要发展舱室等狭小空间内海战伤救治技术和策略。舱室爆炸是海战时常遇到的一种形式,呈现与水上舰船损伤不同的战伤特点,其主要特点包括救治空间狭小,伤员批量发生,烧伤(包括吸入性损伤)、冲击伤的发生率更高。这些特点对救治提出不同的需求,需要针对性地制定救治措施和规范。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2015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5 China's military strategy white paper.(2015-05-26). |
[2] | BLOOD C G. Analyses of battle casualties by weapon type aboard U.S. Navy warships[J]. Mil Med, 1992, 157(3): 124–130. |
[3] | CHAPMAN P. Operation corporate—the Sir Galahad bombing. Woolwich Burns Unit experience[J]. J R Army Med Corps, 1984, 130(2): 84–88. DOI:10.1136/jramc-130-02-04 |
[4] | BLOOD C G, ANDERSON M E, GAUKER E D. Casualty rates among naval forces ashore[J]. Mil Med, 1993, 158(12): 774–777. |
[5] | PINKSTAFF C A, STURTZ D L, BELLAMY R F. USS Franklin and the USS Stark—recurrent problem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naval battle casualties[J]. Mil Med, 1989, 154(5): 229–233. |
[6] | CRAIG R P. Military cold injury during the war in the Falkland Islands 1982: an evaluation of possible risk factors[J]. J R Army Med Corps, 2007, 153(Suppl 1): 63–68. |
[7] | JACKSON J C, JUTTE J E, HUNTER C H, et al.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after critical illness: A conceptual review of distinct clinical issu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J]. Rehabil Psychol, 2016, 61(2): 132–140. DOI:10.1037/rep0000085 |
[8] | BURNELL K J, COLEMAN P G, HUNT N. Falklands War veterans' perceptions of social support and the reconciliation of traumatic memories[J]. Aging Ment Health, 2006, 10(3): 282–289. DOI:10.1080/13607860500409385 |
[9] | HOLMES J, FEAR NT, HARRISON K, et al. Suicide among Falkland war veterans[J]. BMJ, 2013, 346: f3204. DOI:10.1136/bmj.f3204 |
[10] | RICHARDS T. Medical lessons from the Falklands[J]. Br Med J (Clin Res Ed), 1983, 286(6367): 790–792. DOI:10.1136/bmj.286.6367.790 |
[11] | VON BERTELE M. Military medicine in the Falklands war[J]. J R Army Med Corps, 2007, 153(Suppl 1): 3–5. |
[12] | WILLIAMS J G, RILEY T R, MOODY R A. Resuscitation experience in the Falkland Islands campaign[J]. J R Army Med Corps, 2007, 153(Suppl 1): 70–72. DOI:10.1136/jramc-153-03s-26 |
[13] | BATTY C G. Changes in the care of the battle casualty: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Falklands campaign[J]. Mil Med, 1999, 164(5): 336–340. |
[14] | ENDO A, SHIRAISHI A, OTOMO Y, et al. Development of Novel Criteria of the "Lethal Triad" as an Indicator of Decision Making in Current Trauma Care: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in Japan[J]. Crit Care Med, 2016, 44(9): e797–e803. DOI:10.1097/CCM.0000000000001731 |
[15] | PRICE H H. Rate of British psychiatric combat casualties compared to recent American wars[J]. J R Army Med Corps, 2007, 153(Suppl 1): 5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