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创刊40周年
吴培红, 冷怀明     
400038 重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教研保障中心编辑部
[摘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正式创刊于1979年。40年来,《学报》从无到有,从季刊到半月刊,逐步成长为中国精品期刊、中国百强报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学报》关注生命科学前沿热点问题,积极报道临床新技术新方法,军事医学特色明显。在严控稿件质量、防范学术不端、数字化出版与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在国内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名列前茅。两度被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连续7年获得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编委会和编辑部不断发展壮大,编委会除囊括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外,还增设特约编委和海外编委,纳入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和海外热心《学报》工作的学者;编辑部团队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在“防范学术不端”“出版伦理”方面形成了系列研究,并付诸实践,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展望未来,《学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须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刊经验,走军事医学特色办刊之路,坚持不懈抓学术质量,重视编辑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学报》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 学报     创刊     军事医学     学术质量     团队建设    
When you hoist the sails to cross the sea, you'll ride the wind and cleave the waves:commemorating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WU Peihong, LENG Huaiming     
Editorial Office,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Support,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The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Journal) was officially launched in 1979. In the past 40 years, the Journal has grown from nothing to being quarterly to semi-monthly published, and has gradually grown into a top journal in China, awarded as "Outstanding S & T Journals of China", "100 Outstanding Newspapers and Journals in China", and "100 Outstanding Academic Journals of China". The Journal focuses on the hot issues concerning life sciences, actively reports new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especially, contributes to the scientific advancement in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strictly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manuscripts, preventing academic misconducts, digital publishing and promotion, and the Journal ranks the top of domestic comprehensive medical journals due to its academic level and quality. It was twice rated as "100 Key Journal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by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of P.R. China, and has been granted for the Special Publishing Fund for Chongqing City for 7 consecutive years. The editorial board and the editorial office have continued to grow and develop. In addition to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academic leaders in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the editorial board has also been added with special editorial committees and overseas editorial committees in order to recruit well-known scientist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verseas scholars keen on the journal. The editorial team strengthened academic exchanges, actively carried out academic research, and formed a series of researches on "preventing academic misconducts" and "publishing ethics", and put them into practice, which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there coexis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ournal. We must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dvanced journals at home and abroad, take the road of military medical characteristics, persist in grasping academic quality, attach importance to editorial training,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impact.
[Key words] journal     establishment of a journal     military medicine     academic quality     team building    

1979年1月,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征程的步伐,乘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了。40年来,《学报》从无到有,依托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在几代办刊人的不懈努力下,以把《学报》办成“交流医学科研、临床实践学术成果的平台, 培养中青年医学科技人才的摇篮, 展示我校学术成果的窗口, 创办一流大学的学术支撑条件”为发展目标,走质量特色之路,在传播新理论、交流新经验、推广新技术、普及新知识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报》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持续上升,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步成长为国内生物医学领域的知名期刊。值此庆祝《学报》创刊40周年之际,回顾创刊以来的历史,缅怀为《学报》创刊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和办刊人,总结办刊经验,展示取得的成果,期望《学报》以“不惑之年”为新的起点,扬帆起航,再创辉煌。

1 发展历程

《学报》正式创刊于1979年1月,由医学情报研究组编辑出版。医学情报研究组曾编辑出版两种内部出版物——《医学科研资料》(1976-1977年)和《三医大科技》(1978年)。《学报》初创时为季刊,内部发行,是军医大学中创办最早的一本学报。栏目包括:军事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经验介绍、病例报告、临床病案讨论、技术革新、文献综述、专题讲座、中医药与针刺麻醉、译文与文摘、学术评论、问题解答、名词解释、护理经验。内容涵盖教学、医疗、科研成果及政治与后勤工作经验。

经过4年多的努力,《学报》于1983年9月取得了四川省期刊登记证(210号)。当年第3期开始正式出版,季刊,国内公开发行,同时确定《学报》的英文刊名为:Bulletin of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College。1986年第1期,《学报》的英文刊名改为: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Militaris Tertiae。1988年,《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987年第4期封面印有ISSN号:1000-5404, 封底印有国内统一刊号:CN 51-1095。1999年改为月刊,在第1期发布的《稿约》中明确宣布除发表本校作者论文外,还择优录用校外作者稿件。这是《学报》实施开门办刊的重要举措。2003年,《学报》改为半月刊。2012年第1期,《学报》英文刊名正式改为: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沿用至今。2019年,《学报》一改以往的封面风格,首次以“封面图片”的形式开启“封面故事”,展示学报本期/往期重点文章中有创新性和临床借鉴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也选登国内外生命科学研究者近期发表在知名期刊上、有创新发现的研究成果图片(图 1)。

图 1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封面变化

2 《学报》的特色 2.1 军事医学特色明显

《学报》创刊伊始就设置军事医学栏目,在1979-1989年,以大量篇幅发表了一系列军事医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如防原医学教研室关于“辐射损伤”“复合伤”,军队卫生学教研室关于“野战饮水消毒”“微波辐射损伤”,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关于“高原病诊断”,药理教研室的“抗疟新药”,烧伤研究所的“人工皮”“呼吸道烧伤,尤其是呼吸道烧伤补液公式的验证”“创面愈合”“烧伤感染”,新桥医院呼吸内科的“呼吸窘迫综合征”、野战外科研究所的“人工血液”“创伤弹道学”“冲击伤”等。这些研究方向,均是我校军事医学学科最有特色的领域,也是后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首批“863”“973”经费资助的项目。这些研究成果的发表,为我校军事医学学科在“八五”至“十三五”快速发展、形成龙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学报》还及时刊登和报道了我军在军事预防医学、军事交通医学、军事心理学、海上战伤救治、高原军事医学及新概念武器伤防治研究等领域的新理论和新知识,为在未来战争中保障我军有生力量、提高部队战斗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学报》创刊当年,出版了两期增刊,均为战伤救治专辑:从基础到临床,全方位地报道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伤员救治情况和临床研究成果,为战创伤的临床救治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军事医学学科的发展,《学报》也在不断地跟踪军事医学的热点领域。如在军队参与全球健康的突发性医疗事件中,《学报》快速反应,在2015年2月,组织了“埃博拉病毒病防治”重点号,在第一时间以医学论文的形式向学术界报道以第三军医大学为主体、沈阳军区部分医务人员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队赴利比里亚协助抗击埃博拉病毒病的工作和研究成果。从论文接收到发表,只用了短短25 d的时间,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领导、医疗队员们的高度赞扬。对于新兴的军事心理学领域,《学报》也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于2014、2015、2016、2017年共组织了4期专题重点号,成为我军军事心理学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和我校军事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助推器。特别是《学报》在2017年第24期以快速发表的形式推出《军事应激研究进展与类战争心身应激模型建立的思考》一文[1],于2018年1月又约请程天民院士撰写《“类战争心身应急模型”的创新评价》;该文的发表在军事医学领域引发讨论,并为军事应激医学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2]

2.2 聚焦生命科学前沿和热点

除“军事医学”特色栏目之外,《学报》还紧盯生命科学前沿和临床新技术、新方法,聚焦其热点、重点领域,积极组稿、约稿,发表了大量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等前沿领域和重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学术成果。对于最新研究成果,开通快速发表通道,如张绍祥教授团队的《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完成》[3]和《首例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完成》[4],相继于2002年10月和2003年2月在《学报》抢先发表,确立了该研究团队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重要地位。

同时,《学报》也针对社会上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专题、约请专家述评,并快速发表。如2013年2月,我国华东地区发现H7N9感染病例,社会上出现了恐慌情绪,《学报》在当年4月(第8期)即发表毛青教授的专家述评《科学认识H7N9, 有效防控人感染禽流感病毒》[5]。又如《学报》力排众议,发表了熊鸿燕教授牵头开展的类获得性免疫缺陷(阴性HIV)“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6];这篇文章在《学报》快速发表,引起了社会上极大的反响和热议,并入选“2017年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

《学报》发表的研究成果中,既有黎鳌、程天民、王正国、黄志强、刘祚周、刘为纹、宁竹之、毛宝龄等著名科学家的大作,也囊括了卞修武、胡福泉、张绍祥、粟永萍、余争平、高钰琪、姜军、肖颖彬等青年科学家的处女作。可以说,《学报》为推动我校学科发展,促进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2.3 坚守学术质量

2.3.1 稿件质量控制

《学报》来稿除送2名以上同行专家评审外,还长期坚持常务编委定稿会制度,集体对文章进行讨论,决定是否刊用(图 2)。《学报》为半月刊,发稿量大、出版周期短,编校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在经过“专家-编辑-作者-编辑”流程的修改、编辑加工外,还实行专人专项审核制度:①专职英文编辑对英文摘要进行加工,并负责英文摘要的三校;②专人/责任编辑负责参考文献的查证,在发表前再一次查重;③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完成中图法分类号和关键词标引;④每期连排后用黑马校对软件进行校对;⑤校对人员进行人工校对,对文章中的错误进行订正。除此之外,《学报》还通过推出优秀论文快速发表服务、由常务编委轮流担任每期学报的执行编委、控制发表论文数量等方法提升办刊质量[7-8]

图 2 程天民院士(A)、钱桂生教授(B)主持《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定稿会

2.3.2 防范学术不端

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报》在业界创新性地启用科技论文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的鉴别标准,设置阻隔论文重复发表的多重“防火墙”:一是作者投稿时必须提供由稿件署名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签字盖章的投稿介绍信,除证明稿件内容的真实性、不涉及保密问题、署名无争议之外,还须证明稿件无一稿多投;二是2009年率先启用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要求供稿编辑初审时必须用该系统进行第1次查重;三是在论文定稿确认可以刊发时,收取全体作者签名的《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以防止因一稿多投引起的重复发表和撤稿,对投稿者起到警示、制约作用;四是经过“三审”定稿确定刊发的稿件,交专人/当期责任编辑进行第2次查重。

2.4 注重数字化出版和推广

《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第一批期刊,是中国知网“数字优先出版”(2013年)、“网络首发”(2019年)项目的合作者。2015年,《学报》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率先合作,将网站的全文链接到CSCD,进而利用CSCD嵌入ISI Web of Knowlegde平台借船出海。目前,已经实现在Web of Knowlegde平台上可检索到《学报》文献线索,并可链接到学报编辑部网站,直接获取《学报》文章全文。2018年5月,《学报》与加拿大Trend MD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在世界知名刊物网站(如柳叶刀、JAMA、BMJ等)检索某个关键词时,如果《学报》有相关发表论文,其链接将被推荐在此期刊网站上。

《学报》还不断加强自身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工作。于2008年改版网站,提供免费全文服务(PDF格式),并开通远程稿件处理系统;2014年全面改版《学报》网站,新网站除提供免费全文下载(html格式和PDF格式),还增设了“优先数字出版”“科学快报”“编读往来”“专题重点号”等模块;增设英文版网站,将《学报》的受众扩大到了国外读者,为《学报》进入国外权威检索系统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图 3A)。2011年、2017年,《学报》网站两度被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评为优秀网站。

图 3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网站(A)、微信公众号(B)主页

2016年6月,开通了“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推送《学报》近期文章目录、学术前沿报道、编读往来等信息。并在《学报》网站和网上投审稿系统链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作者可在微信端阅读文章、查看学术视频、查看稿件信息状态(图 3B)。2017年1月,与超星公司合作,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推出《学报》手机客户端服务,并成功实现在学习通平台远程向用户全程直播在编辑部会议室举行的学术报告会。

3 《学报》的成就 3.1 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多年来,《学报》积极推进国际化工作,先后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和全球健康(GH)等数据库收录。2000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千名表。

《学报》被所有国内知名数据库收录,包括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知网等。

3.2 评刊指标稳中有升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1987年以来,每年统计分析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状况,从我国科技论文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学科分布、国际合作、期刊状况等方面,揭示中国科研产出的概貌。从1998年开始,《学报》被纳入成为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统计源期刊;1999年,《学报》首次获得了客观量化的评价指标,被引频次225次,影响因子为0.204。自此,在中信所每年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学报》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综合评分等指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11年,《学报》的各项评刊指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图 4)。

图 4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被引频次(A)、影响因子(B)(1999-2018)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创建于1989年,其课题组利用CSCD和美国的SCI数据库,对我国科技论文进行了详细的统计,指标数据库自1999年开始,持续描绘了每年度我国科技论文产出和影响力的宏观状况。《学报》是该数据指标集的第一批入选期刊,并被纳入了核心库,指标数据趋势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一致。

3.3 获得的荣誉

1990年7月,《学报》荣获全国高等医药学院校优秀学报二等奖、四川省首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期刊二等奖,自此拉开了《学报》持续获得各级各类奖励的序幕。先后获得国家教委全国重点院校优秀学报一等奖(1995年),全军医学优秀期刊奖(1997、2004年),第二、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3、2005年,图 5A),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08、2010、2012年)、中国高校优秀期刊(2014年)、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2016、2018年),并于2018年3月,光荣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持评选的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图 5B)。

图 5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两度被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A)并荣获各级各类奖励(B)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是由中国科技信息所对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的近2 000种统计源期刊的各项科学计量指标进行综合评定,遴选出的100种优秀期刊,包括各学科、各类型期刊,每年评选1次,评选标准严格。“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质量和水平较高、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且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科技期刊,其遴选指标以定量指标(学术质量水平指标和国际竞争力指标)为主、定性指标(期刊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标)为辅。首批精品科技期刊由300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组成。2008年12月,《学报》首次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之后,分别于2009-2012、2015年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于2011、2014、2017年连续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12年12月,《学报》获批为重庆报刊发展专项资金首批资助期刊,之后逐年获此基金资助。从2017年起,该项基金以特色栏目为资助方向,《学报》的“军事医学”栏目持续获得资助。

4 团队建设

《学报》走过了40年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与大学历届领导鼎力支持、历届主编的无私奉献、编委们的认真履责和审稿专家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也归功于拥有一支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编辑队伍。

4.1 编委会

《学报》历届编委会囊括了大学各个学科的知名专家教授。编委们研究《学报》发展方向,组稿、撰稿、审稿、定稿,审读刊出的稿件,提出改进意见,为办好学报提供便利条件等方面履职尽责,为《学报》的发展倾心尽力。学报创刊伊始,封底就印有“编辑者、出版者: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字样,但未见编委会名单。1984年4月,《学报》第2期首次发布编委会名单(届数不详),后于1988、1993、1995、1996、2000、2005、2011、2015年换届,发布第三至第十届编委会名单。何光篪教授于1984年担任编委会主任委员,并连任第三至第五届编委会主任委员,黎鳌、刘为纹、程天民、李希楷、孙秉庸、程凤翔、陈惠孙、沈锡庚、钱桂生、李康分别任副主任委员。1996、2000、2005年,第六、七、八届编委会组成,程天民院士任主任委员,王谦、刘美良、沈锡庚、陈惠孙、钱桂生、董燕麟、王赤才、房殿春、吴灿、赵先柱、王正国、蒋耀光、吴玉章分别任副主任委员。2008年1月,学校调整了第八届编委会人员组成,召开编委会全会,首次吸纳8名海外编委,由大学校长任主任委员,吴灿、赵先柱、张绍祥、王正国、蒋耀光、房殿春、吴玉章、钱桂生任副主任委员。2011年1月,第九届编委会成立,王正国院士担任主任委员,钱桂生、张绍祥、房殿春、吴玉章、祝之明、曹佳、卞修武担任副主任委员,程天民院士任名誉主任委员。2015年4月,第十届编委会成立,钱桂生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委员,曹佳(常务)、张绍祥、吴玉章、卞修武、祝之明、高钰琪、邹全明、冷怀明任副主任委员,程天民院士、王正国院士任名誉主任委员。

编委会初创时,编委仅为48名,随着《学报》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专家教授加入到学报工作中,第十届编委会编委人数达127名;从第七届编委会(2002年)起,纳入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为特约编委,从第八届编委会(2008年)起,纳入海外热心《学报》工作的中青年专家为海外编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者被聘为《学报》审稿专家,成为《学报》办刊的新生力量(图 6)。

A:王正国院士主持第九届编委会第一次主编工作会议; B:海外编委Thomas Allen Lang与编辑们展开交流 图 6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委工作撷影

4.2 编辑部

4.2.1 历史背景

《学报》编辑出版队伍一波三折,历经编译组、医学情报研究组(室)和学报编辑室(部)等更名,并两度散离。一是第六、七医大合校前,七医大于1951年组建了编译组,赵东海教授为组长(兼),专职成员包括郭俊初、郝才、艾华,兼职成员有沈锡庚、何麟等;二是合校后(1956年)恢复编译组,行政上受科研部领导,成员包括朱宏、潘式文、李亚侬、张俊等。1957年沈锡庚自新桥医院调回,为该组负责人。两次组建的团队均因政治运动停止工作,人员散离。1977年,学校恢复编译组,改名为“医学情报研究组”,任务一是为医、教、研工作提供国外先进情报信息,二是办好《教学科研资料选编》。医学情报研究组在《国外医学资料》《三医大科技》出色的编辑出版工作,为学报编辑室(部)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9月,《学报》取得四川省期刊登记证(210号)、第3期正式出版之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室成立,负责人为沈锡庚同志。1991年2月,《学报》列出编者信息,明确编辑、出版者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负责人为沈锡庚同志。

4.2.2 团队变迁

40年来,《学报》由创刊时的1年出版4期发展到1年出版24期。除《学报》工作以外,编辑部在1986-2013年与其他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合作出版《军医大学学报》(英文版)(每年6期)。2010至今,还承担内部刊物《科学快讯》(《科学快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协助学校专家编辑、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学报编辑部由过去的四五名工作人员壮大到了最多时的19名。回顾40年的光辉历程,我们不能忘记曾经在学报工作过的领导、老师、战友——沈锡庚、潘式文、杨名时、陆振云、牛明敦、朱健利、王庆智、汪海澜、蒋昌龄、谢德秋、郭世远、唐永庆、王梅、亓学明、王旗、何方平、袁玲、汪泽厚、李洁焕、罗春秀、陶东、陶文凤、陶文娱、刘鹏、米德敏、仇玉福、冯崇英、薛国文、陈聪连、谢义霞、范华泉、张宁、张蔚、卞修美、苟玉梅、杨情、周芳、申少波、张大春、刘洪娥、曾颖、唐素芳、李爱国、何鸿睿、龙亮、王小寒。衷心感谢以上同志为《学报》发展做出的不凡贡献(图 7)。

A:历任编辑部主任/副主任合影从左至右:冷怀明(任职:2007年-)、沈锡庚(任职:1979-1998年)、张大春(任职:1998-2007年)、吴培红(任职:2007-2018年);B~D:编辑部人员合影(2005、2006、2012年) 图 7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人员组成

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编辑部全体同志——冷怀明、吴培红、汪勤俭、郭建秀、王红、栾嘉、张维、邓强庭、易大莉、黄超、肖全美、马朝勤、王勇,在大学各级领导和编委会的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使《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再上新台阶。

4.2.3 学术研究

编辑部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积极组织、主动承办大型学术活动,扩大编辑部的影响,锻炼编辑部工作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二是将国内外有关领域的专家“请进来”,到编辑部访问(图 8);三是鼓励编辑们“走出去”,积极参加期刊界的学术会议,并利用出差或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去兄弟单位参观、学习优秀期刊的办刊经验;四是积极参与国家、军队期刊编辑学会的工作,现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军医学编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高校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单位;五是坚持开展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先后邀请文献计量学、循证医学、统计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专家来编辑部授课。通过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地扩大了《学报》影响和工作人员的眼界,而且编辑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A:Science杂志营销总监来访;B: Lancet高级执行主编萨宾·克莱纳特博士来访 图 8 Science和Lancet期刊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交流

团队在《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防范学术不端”“出版伦理”已经形成了系列研究,先后发表 14篇论文[9-22],就“一稿两投”“重复发表”的鉴定标准、学位论文发表、撤稿、作者署名规范等方面提出新见解。在此基础上,编辑部于2017、2018年在国内学术期刊界率先推出“出版伦理规范”[23]和“撤稿规范及撤稿流程”[24],对作者、审稿者、编辑和出版者的行为进行了界定和规范,并付诸实践,引起了广泛关注。另外,2011年,冷怀明[25]在“第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就“中国科技期刊需要宽松、公平的发展环境”作大会发言,其主要观点由新华社记者采写为通讯《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困境亟待政策调整》(新华社4789期国内动态),引起了领导和期刊界、科技界对发展科技期刊,特别是中文科技期刊的重视;与游苏宁、陈浩元联名撰写《砥砺前行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阐述了期刊人对期刊强国梦想的编辑情怀[26],该文被《新华文摘》2019年第2期转载。

4.2.4 人才成长

编辑部于2003年在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下招收编辑专业硕士研究生。张大春研究员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冷怀明编审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另外,编辑部有4名骨干攻读校内外其他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编辑部被评为学校“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于2008、2011、2017年被评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1999、2011年,编辑部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冷怀明编审于2010年获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颁发的金牛奖,于2013年荣获“首届解放军出版奖优秀出版人物奖”,于2016年荣获“重庆市期刊十佳社长/总编辑”;汪勤俭编审于2016年荣获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颁发的银牛奖(2016年);冷怀明(1996年)、汪勤俭(2005年)、栾嘉(2010年)、张维(2017年)荣获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颁发的骏马奖;编辑部4名同志荣立个人三等功,多人次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优秀青年编辑和全军优秀医学编辑工作者等个人荣誉。编辑部人员团结协作,形成了良好的、和谐的工作氛围,为办好《学报》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5 展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实现科技期刊的强国梦,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特别是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文科技期刊,《学报》必须依托大学创办一流医科大学的强劲动力,瞄准《学报》服务大学科学研究和学科人才建设的定位,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刊经验,走自己的军事医学特色办刊之路。坚持不懈抓学术质量,抵制和防范学术不端、学术失范,重视编辑人才培养,脚踏实地办好《学报》,用实际行动为实现我们的期刊强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27]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学报》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在吸纳优质稿源、突出军事医学特色和优势、争取进入更多国际知名检索系统、编委国际化、数字化和增强出版等方面有所突破,才能在与众多专业性学术期刊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报》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夏锋, 冯正直. 军事应激研究进展与类战争心身应激模型建立的思考[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7, 39(24): 2335-2340.
XIA F, FENG Z Z. Progress of military stress and thinking on establishment of a model of combat-like psychosomatic stress[J]. J Third Mil Med Univ, 2017, 39(24): 2335-2340. DOI:10.16016/j.1000-5404.201710096
[2]
程天民. "类战争心身应激模型"的创新评价[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8, 40(4): 275-276.
CHENG T M. Innovation Evaluation for model of combat-like psychosomatic stress[J]. J Third Mil Med Univ, 2018, 40(4): 275-276. DOI:10.16016/j.1000-5404.201801151
[3]
张绍祥, 刘正津, 谭立文, 等. 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完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 24(10): 1231-1232.
ZHANG S X, LIU Z J, TAN L W, et al. Number one of Chinese digitized visible human completed[J]. Acta Acad Med Mil Tertiae, 2002, 24(10): 1231-1232. DOI:10.16016/j.1000-5404.2002.10.047
[4]
张绍祥, 刘正津, 谭立文, 等. 首例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完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5(4): 371.
ZHANG S X, LIU Z J, TAN L W, et al. Dataset of first Chinese visible human female completed[J]. Acta Acad Med Mil Tertiae, 2003, 25(4): 371. DOI:10.16016/j.1000-5404.2003.04.044
[5]
毛青. 科学认识H7N9, 有效防控人感染禽流感病毒[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8): 693-695.
MAO Q.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of its infection[J]. J Third Mil Med Univ, 2013, 35(8): 693-695. DOI:10.16016/j.1000-5404.2013.08.002
[6]
刘雅琼, 林辉, 于磊, 等. 类获得性免疫缺陷(阴性HIV)"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5): 369-375.
LIU Y Q, LIN H, YU L, et al.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cases with complained AIDS-related complex(HIV negative)[J]. J Third Mil Med Univ, 2013, 35(5): 369-375. DOI:10.16016/j.1000-5404.2013.05.001
[7]
吴培红, 郭建秀, 冷怀明. 以管理促效益, 推动高校学报的良性发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的探索与实践[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0): 254-256.
WU P H, GUO J X, LENG H M. Grasping management to promote efficiency so as to improve sou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of universities-Based 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J]. J Southwest Agric Univ (Soc Sci Ed), 2012(10): 254-256.
[8]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以质量和服务取胜[J]. 传媒, 2016(9): 13-16.
LENG H M.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Win by quality and service[J]. Media, 2016(9): 13-16.
[9]
冷怀明. 撤稿引出的出版伦理问题与处理[J]. 编辑学报, 2018, 30(6): 558-560.
LENG H M. Publishing ethics problems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related to article retraction[J]. Acta Editologica, 2018, 30(6): 558-560.
[10]
汪勤俭, 耿鹏, 冷怀明. 第三方代投医学科技论文特征分析与防范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 29(8): 786-792.
WANG Q J, GENG P, LENG H M. Characteristics of third party ghost-submitted medical scientific papers and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recommendation[J]. J Sci Tech Period, 2018, 29(8): 786-792. DOI:10.11946/cjstp.201801290108
[11]
张维, 汪勤俭, 邓强庭, 等. 医学论文作者单位署名不当现象的调查分析及伦理规范探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 28(4): 306-311.
ZHANG W, WANG Q J, DENG Q T, et al. Investigation of improper signature institutions in medical papers and exploration of relevant ethics guidelines[J]. Chin J Sci Tech Period, 2017, 28(4): 306-311.
[12]
张维, 熊鸿燕, 邓强庭, 等. 医学论文中涉及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伦理规范调查及案例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 28(4): 300-305.
ZHANG W, XIONG H Y, DENG Q T, et al. Survey of ethical guidelines related to animal experiment and clinical trial papers and case analysis[J]. Chin J Sci Tech Period, 2017, 28(4): 300-305.
[13]
汪勤俭, 冷怀明, 吴培红, 等. 关于科技期刊防范假冒网站的思考[J]. 编辑学报, 2016, 28(2): 167-169.
WANG Q J, LENG H M, WU P H, et al. Thoughts on preventing fake websites of scientific journals[J]. Acta Editologica, 2016, 28(2): 167-169. DOI:10.16811/j.cnki.1001-4314.2016.02.023
[14]
晏妮, 冷怀明. 科技期刊论文署名不端的法律意义及风险防范[J]. 编辑学报, 2014, 26(4): 325-328.
YAN N, LENG H M. Legal significance and risk prevention of authorship misconduct in sci-tech journal papers[J]. Acta Editologica, 2014, 26(4): 325-328. DOI:10.16811/j.cnki.1001-4314.2014.04.008
[15]
汪勤俭, 吴培红, 冷怀明. 科研论文定稿后署名更改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24(5): 924-926.
WANG Q J, WU P H, LENG H M. Analysis and thinking for change the name after deciding on the final text[J]. Chin J Sci Tech Period, 2013, 24(5): 924-926. DOI:10.3969/j.issn.1001-7143.2013.05.024
[16]
汪勤俭, 郭建秀, 栾嘉, 等. 84篇因学术不端退稿稿件追踪分析与思考[J]. 编辑学报, 2012, 24(2): 131-133.
WANG Q J, GUO J X, LUAN J, et al. Tracking and reflections of 84 manuscripts rejected by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ue to academic misconducts[J]. Acta Editologica, 2012, 24(2): 131-133. DOI:10.16811/j.cnki.1001-4314.2012.02.011
[17]
栾嘉, 邓强庭, 冷怀明.科技期刊在维护科研诚信事业中大有作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实践与思考[C]//第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重庆, 2011: 371-375.
LUAN J, DENG Q T, LENG H M. Significant role of scientific journals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to guard against the academic of the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The 7th Development Forum of scientific journals in China. Chongqing, 2011: 371-375.
[18]
王福军, 冷怀明, 郭建秀. 对某课题组所发表系列论文中"假引"现象的思考[J]. 编辑学报, 2011, 23(4): 308-310.
WANG F J, LENG H M, GUO J X. Thoughts on "false citations" among a series of published articles by a research group[J]. Acta Editologica, 2011, 23(4): 308-310. DOI:10.16811/j.cnki.1001-4314.2011.04.011
[19]
吴培红, 冷怀明, 汪勤俭, 等. 防范科技论文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的实践与思考[J]. 编辑学报, 2009, 21(5): 434-436.
WU P H, LENG H M, WANG Q J, et al.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how to prevent and control multi-contribution of one manuscript and duplicate publication in scientific paper publishing[J]. Acta Editologica, 2009, 21(5): 434-436. DOI:10.16811/j.cnki.1001-4314.2009.05.027
[20]
汪勤俭, 刘洪娥, 冷怀明. 退修稿件超期未回的原因及其对策[J]. 编辑学报, 2009, 21(2): 149-151.
WANG Q J, LIU H, LENG H M. Reasons for never-returned revised manuscripts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is phenomenon[J]. Acta Editologica, 2009, 21(2): 149-151. DOI:10.16811/j.cnki.1001-4314.2009.02.028
[21]
栾嘉, 刘洪娥, 王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拟刊用稿件查重结果分析[J]. 编辑学报, 2008, 20(1): 52-53.
LUAN J, LIU H, WANG H. Analyses of results of duplication checking in the accepted papers for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militaris tertiae[J]. Acta Editologica, 2008, 20(1): 52-53. DOI:10.16811/j.cnki.1001-4314.2008.01.022
[22]
冷怀明, 刘洪娥, 栾嘉, 等. 避免科技论文重复发表和一稿多投的机制与实践[J]. 编辑学报, 2007, 19(6): 457-458.
LENG H M, LIU H E, LUAN J, et al. Mechanism and practice of avoiding redundant publication and duplicate submission[J]. Acta Editologica, 2007, 19(6): 457-458. DOI:10.3969/j.issn.1001-4314.2007.06.024
[23]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出版伦理规范(试行)[EB/OL].(2016-12-21)[2019-09-11].
[24]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论文撤稿规范及流程[EB/OL].(2018-07-16)[2019-09-11].
[25]
冷怀明.中国科技期刊需要宽松、公平的发展环境[C]//第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重庆, 2011: 258-264.
LENG H M.Study on urgency of establishing and fair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sci-tech journal in China/The 7th Development Forum of scientific journals in China[C]. Chongqing, 2011: 258-264.
[26]
游苏宁, 陈浩元, 冷怀明. 砥砺前行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J]. 编辑学报, 2018, 30(4): 331-336.
YOU S N, CHEN H Y, LENG H M. Forging ahead to make a powerful country by quality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journals[J]. Acta Editologica, 2018, 30(4): 331-336. DOI:10.16811/j.cnki.1001-4314.2018.04.001
[27]
冷怀明.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实际行动[J]. 科技与出版, 2019(1): 45-49.
LENG H M. Cultivating world-class sci-tech periodicals requires practical action[J]. Sci-Technol Publ, 2019(1): 45-49. DOI:10.16510/j.cnki.kjycb.2019.01.008
http://dx.doi.org/10.16016/j.1000-5404.201909086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科技部及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
由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

文章信息

吴培红, 冷怀明.
WU Peihong, LENG Huaiming.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创刊40周年
When you hoist the sails to cross the sea, you'll ride the wind and cleave the waves:commemorating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9, 41(19): 1908-1916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2019, 41(19): 1908-1916
http://dx.doi.org/10.16016/j.1000-5404.201909086

文章历史

收稿: 2019-09-11
修回: 2019-09-15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