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400020 重庆,解放军第324医院精神卫生中心
2. Mental Health Center, No. 324 Hospital of PLA, Chongqing, 400020, China
高原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具有低压、低氧、干燥寒冷和紫外线照射强度大等特点,对人的生理心理功能会产生明显影响。研究表明高海拔环境不仅影响军人的认知功能,降低军人的短时记忆、注意广度、思维判断等能力,还会对军人的情绪产生明显影响[1-5]。高原环境军人的情绪反应主要体现在焦虑、抑郁、急性应激反应等方面。其中,以焦虑情绪表现最为明显、影响范围最为广泛,成为威胁高原军人心理健康和作业绩效的重要因素[5]。以往对高海拔环境下军人焦虑情绪的研究多关注其焦虑症状特征,采用的评估工具为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仅能够反映军人在短期内的情绪特征,对于长期驻守高原的军人焦虑情绪状况解释力不足。对这部分群体而言,不仅存在具有近期影响的状态焦虑、还存在对人格产生长远影响的特质焦虑,与个体本身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联系更加紧密。考察高原军人的状态特质焦虑,及其在性别、职别、年龄、军龄、文化程度、独生子女情况、家庭结构和海拔高度因素影响下的变化,不仅能够描述实际情绪状态,还能够解释状态背后的生理、人格特质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为提升高原军人心理服务保障的针对性提供实证支撑。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驻高原地区45个部队6 019名军人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6 019份,回收有效数据5 888份。年龄(23.03±4.99) 岁;军龄(4.83±4.76) 年;男性5 570人(94.6%),女性318人(5.4%);士兵2 850人(48.4%),士官2 283人(38.8%),军官751人(12.8%);研究生35人(0.6%),大学1 576人(26.8%),高中(中专)3 281人(55.7%),初中及以下992人(16.9%)。有效数据中,未报告职别、文化程度和独生子女情况的分别有4份,未报告家庭结构的有95份,未报告年龄的有14份,未报告军龄的有114份,均在样本总量10%以内。由于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各人口学变量间未进行交互或相关,因此,本研究按照不同人口学变量条件下实际收回的数据分别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6]作为评价工具。该量表由Charles等于1977年编制而成,1983年进行修订,1998年引进国内并翻译成中文版进行使用,主要用于评价个体的状态焦虑(目前的焦虑水平)和特质焦虑(人格特质性焦虑倾向)。问卷由40项描述题组成,其中20项为描述状态焦虑条目,另外20项为描述特质焦虑条目。量表采用1~4级评分,量表分越高,表明状态特质焦虑水平越高。SPIELBERGER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发现STAI的重测信度为0.73~0.86,国内对STAI的信效度也进行了评价,发现其重测信度为0.90。对STAI在高原军人群体中的信效度进行检验,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0.87,分半信度0.85;对STAI各项目进行因素分析,各因子累计能够解释总变异量的50.92%,各条目因子负荷均未在两个以上的成分中较大,表明STAI在高原军人群体中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本研究通过第三军医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2013)。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T2法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职别、家庭结构和独生子女情况的军人STAI结果比较女性军人TAI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军人(P<0.01),二者SA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别军人SAI和TA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军官组SAI和TAI得分显著高于士兵和士官组(P<0.01),士兵和士官之间SAI和TA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结构军人SAI和TAI得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军人SAI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军人(P<0.05),TA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变量 | n | SAI | TAI |
男性 | 5 570 | 39.90±7.38 | 38.60±7.37 |
女性 | 318 | 40.73±6.92 | 40.20±6.37a |
士兵 | 2 850 | 39.85±7.05b | 38.25±7.15b |
士官 | 2 283 | 39.57±7.91b | 38.45±7.76b |
军官 | 751 | 41.43±6.52 | 41.06±6.11 |
双亲 | 5 190 | 40.04±7.34 | 38.75±7.33 |
单亲 | 471 | 39.49±7.27 | 38.45±7.15 |
其他 | 132 | 39.35±7.48 | 38.22±7.13 |
独生子女 | 1 825 | 40.31±7.44 | 38.69±7.22 |
非独生子女 | 4 059 | 39.78±7.31c | 38.68±7.38 |
a:P<0.01,与男性比较;b:P<0.01,与军官组比较;c:P<0.05,与独生子女比较 |
2.2 不同年龄高原军人STAI结果比较
不同年龄组比较:TAI得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SA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30岁组TAI得分显著高于25岁以下各组(P<0.01);>25~30岁组TAI得分显著高于20岁以下各组(P<0.01,表 2)。
年龄 | n | SAI | TAI |
≤18岁 | 1 060 | 39.66±7.27 | 37.72±7.31 |
>18~20岁 | 1 247 | 39.56±7.19 | 38.16±7.38 |
>20~25岁 | 2 059 | 40.23±7.38 | 38.83±7.29a |
>25~30岁 | 982 | 40.09±7.63 | 39.29±7.39ab |
>30岁 | 526 | 39.94±7.27 | 40.21±6.93abc |
F | 2.13 | 13.83 | |
P | 0.075 | <0.01 | |
a:P<0.01,与≤18岁组比较;b:P<0.01,与>18~20岁组比较;c:P<0.01,与>20~25岁组比较 |
2.3 不同军龄高原军人STAI结果比较
不同军龄组比较:TAI得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SA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12~16年组和>16年组TAI得分显著高于≤1年、>1~2年、>2~5年和>5~8年组(P<0.05,P<0.01,表 3)。
军龄 | n | SAI | TAI |
≤1年 | 2 153 | 39.89±7.03 | 38.41±7.11bc |
>1~2年 | 634 | 40.38±6.94 | 38.45±7.17b |
>2~5年 | 1 087 | 39.94±7.73 | 38.32±7.72bc |
>5~8年 | 726 | 39.61±7.79 | 38.75±7.72a |
>8~12年 | 693 | 39.91±7.87 | 39.09±7.33 |
>12~16年 | 326 | 40.14±7.09 | 40.38±7.07 |
>16年 | 155 | 40.10±7.14 | 40.29±6.60 |
F | 0.69 | 5.58 | |
P | 0.658 | <0.01 | |
a:P<0.05,b:P<0.01,与>12~16年组比较;c:P<0.05,与>16年组比较 |
2.4 不同海拔高原军人STAI结果比较
不同海拔组比较:SAI和TAI得分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2 000 m组SAI和TAI得分显著高于>2 500~3 000 m组(P<0.01,表 4)。
驻地海拔 | n | SAI | TAI |
≤2 000 m | 1 483 | 40.79±6.67 | 39.36±6.76 |
>2 000~2 500 m | 771 | 39.39±6.76 | 38.63±7.20 |
>2 500~3 000 m | 2 836 | 39.66±7.58a | 38.48±7.51a |
>3 000~4 000 m | 345 | 39.66±7.26 | 38.75±6.92 |
>4 000~4 500 m | 206 | 39.83±7.86 | 37.89±8.10 |
>4 500 m | 247 | 39.58±7.69 | 38.29±7.71 |
F | 5.35 | 3.72 | |
P | <0.01 | <0.01 | |
a:P<0.01,与≤2 000 m组比较 |
2.5 不同文化程度高原军人STAI结果比较
不同文化程度组比较:SAI和TAI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呈现SAI和TAI得分大学及以上组>高中(中专)组>初中及以下组的趋势(P<0.01,表 5)。
文化程度 | n | SAI | TAI |
初中及以下 | 992 | 38.44±8.07 | 37.05±7.98 |
高中(中专) | 3 281 | 39.62±7.32a | 38.19±7.33a |
大学及以上 | 1 611 | 41.52±6.66ab | 40.70±6.45ab |
F | 62.14 | 96.04 | |
P | <0.01 | <0.01 | |
a:P<0.01,与初中及以下组比较;b:P<0.01,与高中(中专)组比较 |
3 讨论
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复杂情绪,CATTELL等[7]在1958年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将焦虑划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随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属于短暂的焦虑反应和观念,与生理变化密切相关,是一种状态。特质焦虑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焦虑性倾向,是一种人格特质[8]。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军人都需要有一个与其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焦虑水平。对于高原军人来说,他们面临着更为严酷的外部环境,压力的客观因素比一般的军人更多。因此,关心高原军人焦虑情绪特点,考察其影响因素,对保障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特质焦虑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而状态焦虑没有差别。既往研究[9]表明,在焦虑症上女性有一贯较高的患病率,女性较男性更为神经质,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更加容易产生紧张不安、忧虑、焦躁、恐惧等焦虑情绪,具有焦虑特质,这可能是女军人特质焦虑高于男军人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军队群体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小,无论在军事作业类别和军事任务量中均更多受到男性军人照顾,即得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因此其状态焦虑水平反而低于获得的较少社会支持的男军人。从级别上看,军官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士兵和士官组。这与既往研究[10]结果士官心理问题最多的结论不一致。情绪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环境的认知评价密切相关[11],军官相对于士官和士兵,面临更多的家庭、社会压力有关,比如长期两地分居、上下级关系的处理、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等问题。虽然他们面对的作业环境差异不大,但由于家庭、社会这些潜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军官对作业环境的认知更为消极,因此其焦虑水平高于士兵和士官。从年龄来看,>30岁组特质焦虑得分显著高于25岁以下各组。>25~30岁组特质焦虑得分显著高于20岁以下各组。从军龄来看,>12~16年组和>16年组特质焦虑得分显著高于≤1年、>1~2年、>2~5年和>5~8年组。这提示年龄越大、军龄越长的军人其焦虑倾向越显著。这可能的原因是年龄较大、军龄较长的军人正面临职业选择(留队或退伍、转业)、婚恋家庭、工作压力、经济负担等诸多负性生活事件,而负性生活事件与消极情绪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独生子女军人状态焦虑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军人。这可能与独生子女入伍前家庭较为溺爱、缺乏集体生活方面的经验,入伍后对严格紧张的部队生活环境和军事训练强度不能适应有关,容易产生焦虑情绪[12]。文化程度上,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呈现大学及以上组>高中(中专)组>初中及以下组的趋势。这与BJELLAND等[13]、罗显荣等[14]研究结论基本不一致,提示虽然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个体对自我情绪的感知、评价、描述与监控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然而由于学习成绩好,可能从小习惯了赞扬和夸奖,到部队后形成心理落差,在情绪稳定性、心理弹性和适应性等方面较文化程度低的个体差。由此,对待高学历的官兵应给与更多的关心,并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帮助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不同海拔组比较:≤2 000 m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组。这可能与本调查的样本有关,本调查≤2 000 m组多为新兵,由于缺乏对高原特点的了解,缺乏高海拔环境生活训练的经验,对高海拔环境产生紧张恐惧情绪。加上新兵刚从低海拔地区进入高海拔地区时出现身体的不适应,因此出现了焦虑反应。
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高海拔环境的军人焦虑情绪呈现不同特点,焦虑情绪主要集中在年龄大、军龄长、文化程度高的军官群体。这提示关注高原部队中军官的心理健康亦是心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因此,应加强高原军人心理素质的优化,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有效社会支持的建立,从而增强其情绪调节的能力,提高高原军人的总体健康水平,增强部队战斗力。
[1] |
杨国愉, 冯正直, 汪涛. 高原缺氧对心理功能的影响及防护[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3, 12(4): 471–473.
YANG G Y, FENG Z Z, WANG T. High altitude anoxia's effects on psychological function and the prevention[J]. Chin J Behav Med Brain Sci, 2003, 12(4): 471–473. DOI:10.3760/cma.j.issn.1674-6554.2003.04.073 |
[2] |
杨国愉, 冯正直, 秦爱粉, 等. 高原训练期间军人认知功能的追踪研究[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3): 272–275.
YANG G Y, FENG Z Z, QIN A F, et al. A tracking investigation on cognitive function of training soldiers in high altitude area[J]. J Fourth Mil Med Univ, 2005, 26(3): 272–275. DOI:10.3321/j.issn:1000-2790.2005.03.026 |
[3] | PELAMATTI G, PASCOTTO M, SEMENZA C. Verbal free recall in high altitude: proper names vs common names[J]. Cortex, 2003, 39(1): 97–103. DOI:10.1016/S0010-9452(08)70077-7 |
[4] | BOLMONT B, THULLIER F, ABRAINI J H.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od states and performances in reaction time, psychomotor ability, and mental efficiency during a 31-day gradual decompression in a hypobaric chamber from sea level to 8848 m equivalent altitude[J]. Physiol Behav, 2000, 71(5): 469–476. DOI:10.1016/S0031-9384(00)00362-0 |
[5] |
杨国愉, 冯正直, 刘云波, 等. 高海拔环境下驻训军人情绪特点的动态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15): 1531–1533.
YANG G Y, FENG Z Z, LIU Y B, et al. A tracking investigation on emotion traits of training soldiers in high altitude[J]. J Third Mil Med Univ, 2005, 27(15): 1531–1533. DOI:10.3321/j.issn:1000-5404.2005.15.001 |
[6] |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 1999: 31-35.
WANG X D, WANG X L, MA H. Handbook of mental health scale[M]. Beijing: Chin Mental Health J, 1999: 31-35. |
[7] | CATTELL R B, SCHEIER I H. The nature of anxiety: A review of thirteen multivariate analyses comprising 814 variables[J].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58, 4(3): 351–388. DOI:10.2466/PR0.4.3.351-388 |
[8] |
李雪梅, 唐细容.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状态-特质焦虑调查[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 20(1): 56–57, 60.
LI X M, TANG X R. Investigation of state-trait anxiety in infertile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Chin J Clin Psychol, 2012, 20(1): 56–57, 60.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2.01.025 |
[9] | MCLEAN C P, ASNAANI A, LITZ B T,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anxiety disorders: prevalence, course of illness, comorbidity and burden of illness[J]. J Psychiatr Res, 2011, 45(8): 1027–1035. DOI:10.1016/j.jpsychires.2011.03.006 |
[10] |
龚建明, 李伟, 龙果华, 等. 高原地区军人心理压力调查[J].
西南国防医药, 2012, 22(1): 108–109.
GONG J M, LI W, LONG G H, et al. Stress of servicemen in high altitude[J]. Med J National Defend Forces Southwest China, 2012, 22(1): 108–109. 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2.01.053 |
[11] |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89-390.
PENG D L. General psychology[M].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ublishing Group, 2012: 389-390. |
[12] |
李典富, 郭占胜, 张莎莎. 独生子与非独生子新兵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6, 20(4): 56–57, Inside back cover.
LI D F, GUO Z S, ZHANG S S. Comparison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between only-child and non-only-child recruits[J]. Mil Med J South China, 2006, 20(4): 56–57, Inside back cover. DOI:10.3969/j.issn.1009-2595.2006.04.023 |
[13] | BJELLAND I, KROKSTAD S, MYKLETUN A, et al. Does a higher educational level protect against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 HUNT study[J]. Soc Sci Med, 2008, 66(6): 1334–1345. DOI:10.1016/j.socscimed.2007.12.019 |
[14] |
罗显荣, 王真真, 杨璇, 等. 军队基层官兵心理压力认知态度研究[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3, 27(6): 427–429.
LUO X R, WANG Z Z, YANG X, et al. Cognitive of psychological pressure in servicemen at grassroot units[J]. Mil Med J South China, 2013, 27(6): 427–429. DOI:10.3969/j.issn.1009-2595.2013.06.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