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我国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与评估
苏红1,2, 陈俊国1     
1. 400038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教育教研室;
2. 401331 重庆,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健康与老年服务学院
[摘要] 目的 调查与评估我国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现状及特点。 方 法 采用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问卷对来自全国6所医学院校的1 599名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测查,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婚姻状态、考入研究生时的状态、现就业状态个体的差异。 结果 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总均分为3.40,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研一、研二、研三学生的心理素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一最高,研三最低。在心理素质总问卷及认知分问卷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就业一段时间后再考入研究生”的硕士生心理素质得分显著高于“从大学直接考入研究生”与“待业一段时间后再考入研究生”的硕士生(P<0.01);在适应性分问卷上,未婚硕士研究生得分显著高于离婚硕士研究生(P<0.05);在个性分问卷上,已婚与未婚的得分显著高于离婚的硕士研究生(P<0.05);在认知分问卷上,现已就业的得分显著高于待就业的硕士研究生(P<0.01)。 结论 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在对其提升的过程中,重点关注研三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女性的认知品质、离婚硕士的适应性与个性品质、“待业一段时间后再考入研究生”的硕士以及现在仍旧待业的硕士的整体心理素质与认知品质。
[关键词] 医学硕士研究生     心理素质     调查     差异分析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medical graduates with Master degree
Su Hong1,2 , Chen Junguo1     
1. Depart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38;
2.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ing-Service,Chongqing Urban Management College,Chongqing,401331,China
Supported by the 2014 Planning Project of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 Planning Bureau (2014PY72)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 Junguo, E-mail:<505694415@qq.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evalu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medical graduates with Master degree. Method A total of 1 599 subjects recruiting from 6 medical universities were assessed with psychological quality questionnaire. Difference was analyzed in terms of gender, grade, marital status, enrollment status and employment status.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graduates was 3.40, which was at a moderate level. The first-year students had the highest score and the third-year students had the lowest. Score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year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In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questionnaire and cognition sub-questionnaire, male graduates had a significant higher score than females (P<0.01); graduates with a period of employment obtained higher scores than those directly enrolled to graduate school from university or with a period of unemployment (P<0.01). In the adaptability and personality sub-questionnaires, the score of unmarried graduat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divorced ones (P<0.05). In the cognition sub-questionnaire, employed graduates had obviously higher score than those unemployed (P <0.01).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medical graduates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third-year students, females’ cognitive quality, the adaptability and personality of divorced graduates, as well as the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quality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d or enrolled the graduate school as unemployed.
[Key words] medical graduates with Master degree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vestigation     difference analysis    

20世纪90年代始,我国实行研究生扩招,以每年30%的数量递增,研究生的普及性教育带来的是其科研与就业的压力增大,加之研究生多处于青年期,艾里克森的理论认为这个时期个体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因此,研究生承担着较大的婚恋压力。而对于医学硕士研究生而言,除了有上述的压力,他们还承担巨大的临床实践压力、医患沟通压力等,因此有研究认为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1-3]。张大均等[4]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心理品质,具有基本、衍生和发展功能,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性品质3个维度构成。同时他强调心理素质是本,是心理结构的核心层,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心理健康是标,是心理素质的状态反映。因此,心理素质高则心理健康,反之,心理常处于不健康状态[5]。但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又会内化或强化个体相应的心理素质[6]。即如果能从根本上提升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就可提升其心理健康程度。然而,目前我国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进行的研究屈指可数。医学硕士研究生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的良性发展关系到我国医学事业的前景,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不仅与自身成长密切相关,也与医患沟通、社会和谐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现有的心理素质状况进行系统测查,以了解其心理素质特点,并对呈现的结果进行一定的分析,以期为医学硕士研究生今后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为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程度奠定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华南、华北、西南、东北等地包括重庆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中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6所大学中,抽取1 861名硕士研究生进行测查,发放问卷1 861份,回收问卷并剔除无效问卷后,余1 599份,回收率为85.92%。其中,研一1 158人(72.42%),研二296人(18.51%),研三145人(9.07%);男生605人 (37.84%),女生994人(62.16%);21岁<年龄≤23岁 328人(20.51%),23岁<年龄≤26岁938人(58.66%),26岁<年龄≤29岁173人(10.83%),年龄>29岁160人(10.00%);“从大学直接考入研究生” 1 165人(72.86%),“就业一段时间后再考入研究生”341人(21.32%),“待业一段时间后再考入研究生”93人(5.82%);未婚1 404人(87.80%),已婚182人(11.38%),离婚13人(0.82%);已就业255人(15.94%),未就业1 344人(84.06%)。

1.2 研究工具

相较于在校大学生,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之一便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因此他们的学业、临床技能、科研与撰写论文的要求更高,尤其是科研活动与论文撰写,这让他们学习压力很大,常让其焦虑抑郁。他们的年龄比大学生更大,于是他们的求职欲望更为强烈,并且其中大多数自持学历高在求职时并不愿意低就,因此他们的就业压力更大。并且女研究生居多,非常渴望尽早建立成人亲密关系[7]。现今社会医患矛盾大,沟通易有障碍,而这又是他们社会压力的来源。由于医学硕士研究生所面临的处境,其心理素质的结构不同于大学生,本研究不宜采用原有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宜采用根据医学硕士研究生现实状况而自编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问卷》进行测查。问卷由认知、个性与适应性3个分问卷构成,共计62个题项,其中认知分问卷包括应变性、深刻性、监控性与创造性4个因子,计19个题项;个性分问卷包括责任感、求知性、有恒性、耐挫性、规划性与自律性6个因子,共计28个题项;适应分问卷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与职业适应性3个因子,共计15个题项。每个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制[8],从“完全不符合自己”到“完全符合自己”,以问卷总分、分问卷分及因子分作为评价指标,得分越高说明心理素质或该因子对应的心理品质越好。该问卷的制定符合心理统计学的要求,3个分问卷与总问卷的α系数为0.72~0.90,折半信度为0.70~0.80;各分问卷内因子的α系数为0.44~0.74,折半信度为0.42~0.72。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各分问卷的拟合优度指数(goodness-of-fit index,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djusted goodness-of-fit index,AGFI)、规范拟合指数(normed fit index,NFI)、相对拟合指数(relative fit index,RFI)、增量拟合指数(incremental fit index,IFI)、Tucker-Lewis 指数(Tucker-Lewis index,TLI)、比较拟合指数(comparative fit index,CFI)为0.83~0.96,而近似误差均方根(root-mean-squ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为0.04~0.05。相关分析发现认知、个性、适应性分问卷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r为0.41~0.93,认知维度与其因子的r为0.41~0.83,个性维度与其因子的r为0.22~0.82,适应性维度与其因子的r为0.24~0.73。另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效标量表,用积差相关分析法发现该心理素质问 卷所有维度及因子 与SCL-90量表因子呈负相关(r为-0.79~-0.20)。 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与相关分析,发现问卷的效度较好。因此,该问卷的信效度均良好,可以作为测查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的工具。

1.3 研究程序

首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统一指导语,统一测试顺序与注意事项。其次,逐个学校选取学生施测,采用现场发放与回收问卷的方式进行测查,以保证测查的准确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用LSD/T2法进行两两比较。

2 结果

首先,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进行横向比较;然后,比较不同年级、性别、考入研究生时的状态、婚姻状态、就业状态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的差异。

2.1 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各因子的水平差异

为了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各因子间的差异水平,分别将各因子及3个分问卷与总问卷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为了使横向比较更为直观,我们将每个因子平均数与标准差根据题项数的不同再一次进行平均,得出的结果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中间为3分。表 1显示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总均分及3个分问卷的均分为3分左右,得分最高的是求知性因子,最低的是社会适应性因子。

表 1 1 599名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各因子的水平差异比较 (x±s,分)
变量得分
总问卷3.40±0.42
认知分问卷3.36±0.55
个性分问卷3.43±0.44
适应性分问卷3.38±0.53
应变性3.33±0.75
深刻性3.40±0.67
有恒性3.54±0.64
耐挫性3.00±0.82
自律性2.94±0.76
监控性4.28±0.75
创造性3.28±0.73
学习适应性3.10±0.75
职业适应性3.51±0.70
社会适应性2.41±0.46
责任感3.71±0.73
求知性4.35±0.89
规划性2.84±0.54

2.2 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的年级差异

研一、研二、研三学生的心理素质总问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发现,研一学生的心理素质显著好于研二、研三学生。三个年级的研究生在认知、适应性、个性分问卷及应变性、监控性、创造性、学习适应性、职业适应性、社会适应性、有恒性、求知性、耐挫性、自律性因子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均为研一学生最高。见表 2

表 2 1 599名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年级差异分析 (x±s,分)
变量研一(n=1 158)研二(n=296)研三(n=145)FP
总问卷3.45±0.573.28±0.44b3.25±0.37b30.70<0.01
认知分问卷3.41±0.503.28±0.69b3.21±0.52b12.63<0.01
适应性分问卷3.46±0.513.20±0.52b3.14±0.63b44.45<0.01
个性分问卷3.48±0.433.32±0.45b3.34±0.44b20.09<0.01
应变性3.37±0.683.26±0.68a3.32±0.59a4.760.01
深刻性3.41±0.673.39±0.673.31±0.551.130.32
监控性3.46±0.603.38±0.64ad3.22±0.60b8.93<0.01
创造性3.39±0.693.02±0.81b3.08±0.65b41.25<0.01
学习适应性3.21±0.712.88±0.73b2.75±0.80b42.25<0.01
职业适应性3.56±0.683.36±0.76bc3.53±0.7011.28<0.01
社会适应性3.69±0.673.49±0.75bd3.25±0.73b29.81<0.01
责任感3.72±0.462.49±0.472.38±0.450.180.84
有恒性3.59±0.643.48±0.66b3.33±0.63b10.55<0.01
求知性3.60±0.673.11±0.78bc3.46±0.6364.10<0.01
耐挫性3.05±0.822.90±0.83b2.86±0.83b6.91<0.01
规划性3.57±0.693.51±0.693.46±0.662.1850.11
自律性2.99±0.762.80±0.80bc2.87±0.639.03<0.01
a: P<0.05,b: P<0.01,与研一比较; c: P<0.05,d: P<0.01,与研三比较

2.3 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的性别差异

心理素质总问卷与认知分问卷以及应变性、深刻性、创造性、学习适应性、有恒性、耐挫性因子,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P<0.01),但个性分问卷与适应性分问卷以及其他因子得分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表 3 1 599名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性别差异分析 (x±s,分)
变量男生(n=605)女生(n=994)
总问卷3.45±0.48a3.38±0.38
认知分问卷3.45±0.60b3.32±0.48
适应性分问卷3.40±0.543.38±0.51
个性分问卷3.47±0.533.42±0.40
应变性3.41±0.78a3.29±0.69
深刻性3.52±0.71b3.32±0.57
监控性3.45±0.683.39±0.57
创造性3.40±0.83a3.30±0.67
学习适应性3.20±0.74b3.07±0.74
职业适应性3.49±0.763.52±0.68
社会适应性3.60±0.783.67±0.71
责任感3.69±0.873.67±0.71
有恒性3.60±0.75b3.50±0.60
求知性3.53±0.833.52±0.64
耐挫性3.07±0.85a2.95±0.79
规划性3.52±0.753.56±0.65
自律性3.06±0.852.98±0.73
a: P<0.05,b: P<0.01,与女生比较

2.4 医学硕士研究生考入研究生时不同状态下的心理素质的差异分析

考入医学研究生时不同状态的个体在认知、适应性与个性分问卷,心理素质总问卷及应变性、深刻性、监控性、创造性、学习适应性、社会适应性、有恒性、耐挫性、规划性、自律性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学习适应性上,表现为“从大学直接考入研究生”的硕士生得分最高,“待业一段时间后再考入研究生”的硕士生得分最低;而其他因子上均为“就业一段时间后再考入研究生”的硕士生得分最高,“待业一段时间后再考入研究生”的硕士生得分最低(表 4)。

表 4 1 599名医学硕士研究生考入研究生时不同状态下的心理素质的差异分析 (x±s,分)
变量从大学直接考入研究生(n=1 165) 就业一段时间后再考入研究生(n=341)待业一段时间后再考入研究生(n=93)FP
总问卷3.40±0.433.47±0.39bd3.24±0.39b10.57<0.01
认知分问卷3.35±0.573.47±0.50bd3.19±0.49b10.36<0.01
适应性分问卷2.69±0.423.37±0.54d2.54±0.45b4.590.01
个性分问卷 3.43±0.453.50±0.41d3.28±0.41b8.67<0.01
应变性3.32±0.773.44±0.72ad3.17±0.695.400.01
深刻性3.38±0.693.51±0.62bd3.30±0.606.04<0.01
监控性 3.43±0.623.47±0.59d3.21±0.60b6.45<0.01
创造性 3.27±0.723.44±0.75bd3.07±0.74a12.41<0.01
学习适应性3.13±0.753.11±0.76c2.88±0.75b4.72<0.01
职业适应性3.50±0.733.58±0.633.46±0.642.020.13
社会适应性3.63±0.723.65±0.67d3.44±0.78a3.480.03
责任感3.73±0.763.72±0.673.55±0.662.510.82
有恒性3.55±0.643.60±0.64d3.25±0.63b11.14<0.01
求知性3.57±0.743.56±0.663.42±0.682.710.67
耐挫性3.00±0.803.09±0.87bd2.84±0.903.540.02
规划性3.56±0.693.60±0.67d3.28±0.67b8.12<0.01
自律性2.87±0.753.10±0.79b3.07±0.7511.75<0.01
a: P<0.05,b: P<0.01,与从大学直接考入研究生比较; c: P<0.05,d: P<0.01,与待业一段时间后再考入研究生比较

2.5 医学硕士研究生不同婚姻状态下的心理素质的差异分析

婚姻状态在心理素质总问卷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适应性分问卷上,未婚硕士生得分显著高于离婚硕士生(P<0.05);个性分问卷以及学习适应性、责任感、有恒性、耐挫性因子上,均表现为已婚或未婚硕士生显著高于离婚硕士生(P<0.05,P<0.01);但在自律性因子上,表现为已婚硕士生得分显著高于未婚硕士生(P<0.01,表 5)。

表 5 1 599名医学硕士研究生不同婚姻状态下的心理素质的差异分析 (x±s,分)
变量已婚(n=182)未婚(n=1 404)离婚(n=13)FP
总问卷3.40±0.393.41±0.433.12±0.572.900.06
认知分问卷3.40±0.453.37±0.563.28±0.630.470.62
适应性分问卷3.36±0.563.39±0.53b2.97±0.753.930.02
个性分问卷3.43±0.423.44±0.44c3.09±0.61a4.250.02
应变性3.37±0.673.33±0.773.32±0.930.420.65
深刻性3.48±0.593.39±0.683.42±0.671.290.28
监控性3.36±0.613.44±0.613.26±0.691.790.17
创造性3.37±0.743.29±0.733.10±0.981.620.19
学习适应性3.06±0.803.12±0.75c2.34±0.69a7.39<0.01
职业适应性3.54±0.713.51±0.703.43±0.980.250.78
社会适应性3.57±0.723.63±0.703.37±0.991.3690.26
责任感3.63±0.693.74±0.73c3.16±0.85a5.500.01
有恒性3.47±0.673.49±0.97c2.95±0.97a7.06<0.01
求知性3.49±0.673.49±0.913.22±0.710.930.40
耐挫性2.92±0.863.03±0.82c2.30±0.78a5.85<0.01
规划性3.56±0.713.55±0.683.50±0.660.080.93
自律性3.26±0.792.90±0.75a3.38±0.8420.92<0.01
a: P<0.01,与已婚比较;b: P<0.05,c: P<0.01,与离婚比较

2.6 医学硕士研究生不同就业状态下的心理素质的差异分析

就业状态在心理素质总问卷及适应性分问卷、个性分问卷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认知分问卷上,表现为已就业的硕士生得分显著高于待就业的硕士生(P<0.01)。其次,在应变性、深刻性、创造性、自律性因子上已就业的硕士得分显著高于待就业的硕士(P<0.05,P<0.01),而在学习适应性与责任感因子上,待就业的硕士得分显著高于已就业的硕士(P<0.05,P<0.01,表 6)。

表 6 1 599名医学硕士研究生不同就业状态下的心理素质的差异分析 (x±s,分)
变量已就业(n=255)待就业(n=1 344)
总问卷3.41±0.403.40±0.43
认知分问卷3.46±0.49b3.35±0.56
适应性分问卷3.32±0.603.39±0.53
个性分问卷3.42±0.413.44±0.45
应变性3.52±0.67b3.30±0.77
深刻性3.51±0.62b3.38±0.68
监控性3.41±0.633.43±0.61
创造性3.38±0.73a3.28±0.73
学习适应性3.02±0.82a3.13±0.74
职业适应性3.49±0.713.52±0.71
社会适应性3.57±0.744.40±0.70
责任感3.61±0.69b3.74±0.74
有恒性3.48±0.823.56±0.65
求知性3.52±0.683.48±0.73
耐挫性2.95±0.853.02±0.82
规划性3.57±0.753.55±0.66
自律性3.13±0.81b2.91±0.75
a: P<0.05,b: P<0.01,与待就业比较

3 讨论

研究表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整体状况仍需提升。心理素质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后天的教育环境可以影响和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9]。目前,医学硕士研究生所处的环境不容乐观,学习、科研、就业、婚恋、临床实践、医患矛盾等压力巨大。加之其由于学业与科研任务重,平时除了学校学习外,大多在医院各科室内实践,社交活动少,人际沟通能力受限,社会支持程度较小,导致其社会适应性得分低,影响了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求知欲强,原因可能是医学院校一贯良好的学习氛围,使硕士生从本科开始就积极投身于学习当中[10-11],养成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延续至硕士阶段。

本研究表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研一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好,研三的学生最差。文献[12-14]报道研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高于研二学生,研二学生高于研三学生,这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心理素质是本,心理健康是标,心理素质水平高,则心理健康程度高,因此,正是因为研一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所以其心理健康水平高,研三学生的心理素质低,其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中各种信息的内化而形成的,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素质的逐步稳定,心理素质应越高。但由于心理素质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因此,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也由他们所处的环境、所接收的信息等决定。研一学生的信息源比较单一,主要是学校,以与学习相关的信息为主。研二学生大多进入临床学习或进行科研活动,此时,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接受的信息有所变化,相对于研一更广泛更复杂。研三学生还需面对就业、婚恋等各种问题,他们需要去适应当前的状况,这些问题必然对其心理产生冲击,影响其心理健康状态,从而使他们的认知、个性、适应性受到挑战;同时,如果他们的人际关系不尽人意,同学关系、室友关系等存在问题,必然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15];而此时他们多数进入医院或科室,远离学校的心理教育,无法及时进行较好的心理调适;凡此种种影响其整体的心理素质水平。

本研究中从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的性别差异上看,女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低于男生。研究[16-17]发现,医学女硕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这与本研究结论一致。女硕士的心理素质得分低,受其影响导致心理健康程度低。具体到各分问卷上,发现男女生个性与适应性分问卷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认知分问卷得分男生高于女生。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各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硕士研究生时,除要求他们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强临床分析与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外,更要求他们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病例观察、医学统计、循证医学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熟练地搜集和处理资料,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科学分析和总结,研究解决问题,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规律。因此,我们设计认知分问卷时着重考虑能体现医学研究生特有的认知特性,选取了应变性、深刻性、创造性与监控性。Razumnikova[18]于2005年研究了男女性脑活动的差异,发现在进行创造性思考时,男性的脑半球分工更明确,在传递信息时,从右半球到左半球的时间比女性稍慢,他认为这就是男性的创造性更高的原因。另外,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和先天生理条件有关外,还与后天环境相关[19]。父母对待男女生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其认知发育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如男孩子的游戏更具挑战性、应变性与创造性,而对女孩子,父母更关注孩子的安全性[20-21]。因此,可知男生在本问卷测查中为何认知分问卷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男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高于女生,可能与男女生在该年龄阶段的社会角色差异有关,女生在感情、家庭、交友等方面比男生付出更多的心理资源与时间。男生的耐挫性与有恒性显著高于女生,可能的原因是男女生的社会角色意识不同,男生一贯被标为要坚强、要有担当、要成为“男子汉”等。

本研究发现,“就业一段时间再考入研究生”的硕士生心理素质普遍优于“从大学直接考入研究生”与“待业一段时间再考入研究生”的硕士生。原因可能是个体因为曾有工作,在就业与经济方面的压力减少;另外,就业的个体,因其接触的人员相对较多,可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并且就业后经过人与人的碰触、社会与工作事务的磨砺,致使其适应性与认知品质明显提升。夏叶玲等[22]也研究发现相对于未就业的大学生,就业的个体自信心强、自我意识良好、适应性强。因此,他们在就业一段时间后再考入研究生时心理素质水平更高。而之前待业的个体,就业与经济压力比本科毕业前更大,承受的考研压力也更大,因此,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最差。而在学习适应性因子上,“从大学直接考入研究生”的硕士生得分最高,可能的原因是他们一直处于学习状态。

本研究发现,离婚的硕士在认知、个性与适应性分问卷上得分显著低于未婚或已婚的硕士。社会支持是否良好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素质。离婚的个体社会支持程度非常有限,尤其是女性[23],而已婚人士的社会支持程度较离婚人士高,其幸福感程度也较高[24-25]。因此,已婚硕士比离婚硕士心理素质高。个体的生存环境也影响其心理素质水平,离婚者较未婚者经历过离婚前的伤痛,并且现代社会对离婚者,尤其是对女性离婚者(本研究中女性离婚者占总离婚者总数的76.90%)的认同感并不高,因此,不难看出为何离婚者的心理素质水平显著低于未婚者。在自律性因子已婚硕士得分显著高于未婚硕士,可能的原因是已婚的个体受到婚姻的约束,行为的随意性减少,行为模式固化,故而在本问卷上也得以表现。

本研究发现,不同就业状态下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总问卷及适应性、个性分问卷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应变性、深刻性、创造性、自律性因子上已就业的硕士得分显著高于待就业硕士,可能是因为已就业硕士有过从业的经历,故而在认知问题与事件中,能够看到更多深层的东西,而且有过从业经历,受过工作的历练,在看待事物发展时应变性也会有所提升。在从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更多规章制度的约束,这种约束使得自身的行为有所规范,形成良好的自控性,而该种行为规范形成模式会固定在个体身上,于是表现在学习科研与生活中亦是如此。然而在学习适应性与责任感因子上,待就业硕士得分显著高于已就业硕士。待就业的硕士多数是从大学直接考入研究生的,而已就业的硕士大多是本科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因此前者比后者在学习上应有更强的适应性。而已就业硕士的责任感降低可能与工作过后医务工作者长期的“过劳”状态下产生的职业倦怠有关。

本研究提示,今后的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应该加大对其心理素质教育的力度,从而确保其心理健康,能为我国的医学事业进步与发展作贡献。但在对其进行教育时要注意根据不同个体的心理素质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研三学生更多的是在医院科室内搞科研,很少在校,因此,针对他们进行的心理教育很少,但实际上他们的心理素质的提升最为迫切;对于待业后再考入研究生的硕士生而言,需要提升其整体的心理素质,包括他们的认知、个性与适应性;对于离婚硕士生而言,需要关注其个性与适应性品质;对于医学女硕士、待就业的硕士生,要提升他们的认知品质,如创造性、应变性等;对于已就业的硕士生,则需要提升其学习适应性与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李妍, 郑书深, 史广玉, 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与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13 (11) : 107 –109.
[2] 吴学智, 彭林珍, 罗家洪, 等. 某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结果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 34 (1) : 39 –42. DOI:10.3969/j.issn.1003-4706.2013.01.011
[3] 王洪恩, 潘兴丽, 吉峰. 压力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 (9) : 123 –124. 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3.09.065
[4] 张大均, 李晓辉, 龚玲. 关于心理素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思考(一)——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探讨[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39 (2) : 71 –76.
[5] 刘可愚, 宋新涛, 李红政, 等. 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军人对恐惧情绪的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特点[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 34 (3) : 244 –249. DOI:10.16016/j.1000-5404.2012.03.025
[6] 张大均.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J]. 心理科学,2012, 35 (3) : 530 –536.
[7] 何海洋, 孟晓军, 杨亚萍, 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J]. 西北医学教育,2015, 23 (3) : 487 –488. DOI:10.13555/j.cnki.c.m.e.2015.03.031
[8] 刘国庆, 赵守盈. Rasch 模型在李克特量表中的应用[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 30 (1) : 13 –16.
[9] 苏红, 陈俊国, 任永梅. 我国心理素质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1 (5) : 96 –101.
[10] 李洪梅, 孙艳芹, 姚运红, 等. 医学本科生学习态度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 基础医学教育,2013, 15 (8) : 814 –817. DOI:10.3969/J.ISSN.2095-1450.2013.08.28
[11] 刘从云. 安徽医科大学七年制医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J]. 中国校医,2010, 24 (3) : 199 –201.
[12] 张莉, 许静, 胡秋蕾, 等. 南京市4 所高等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4, 27 (6) : 74 –77. DOI:10.13723/j.yxysh.2014.06.024
[13] 朱华, 司文超. 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3 (9) : 44 –45.
[14] 朱萍, 尹列芬, 何平, 等. 278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医院管理论坛,2011, 28 (6) : 54 –57. DOI:10.3969/j.issn.1671-9069.2011.06.021
[15] 崔立晶, 马颖, 黄梅, 等. 医学研究生的人际关系特点及教育引导策略[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 29 (4) : 549 –551.
[16] Klein S, Smolka M N, Wrase J, et al.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emotional valence of visual cues on FRMI activation in humans[J]. Pharmacopsychiatry,2003, 36 (Suppl 3) : S191 –S194. DOI:10.1055/s-2003-45129
[17] 李洁佳, 曹勇. 医学女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调适[J]. 科技视界,2014 (32) : 17 –18. DOI:10.3969/j.issn.2095-2457.2014.32.010
[18] Razumnikova O M. Creativity related cortes activity in the remote associates[J]. Brain Res Bull,2007, 73 : 96 –102. DOI:10.1016/j.brainresbull.2007.02.008
[19] 吴宜虹, 杨国愉, 贺英, 等. 军校研究生心理素质特点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 36 (22) : 2304 –2307.
[20] Soubelet A, Salthouse T A. Personality-cognition relations across adulthood[J]. Dev Psychol,2011, 47 (2) : 303 –310. DOI:10.1037/a0021816
[21] 丁然. 从生态系统理论看创造力的性别差异[J]. 课程教育研究,2015 (8) : 222 . DOI:10.3969/j.issn.2095-3089.2015.08.268
[22] 夏叶玲, 陈晓梅, 杨庚林. 医科大学就业大学生202名人格特征调查[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 11 (30) : 5980 –5982. DOI:10.3321/j.issn:1673-8225.2007.30.048
[23] Malicka I, Kozlowska A, Woźniewski M, et al.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women's health and recovery processes[J]. Psychol Health Med,2016, 21 (1) : 81 –91. DOI:10.1080/13548506.2015.1009378
[24] 易松国. 离婚原因、后果及社会支持——深圳离婚女性的实证研究[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22 (4) : 12 –15. DOI:10.3969/j.issn.1000-260X.2005.04.002
[25] 张姝婧. 年轻已婚女性人格?社会支持与婚姻质量的相关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2) : 145 –146. DOI:10.3969/j.issn.1008-7508.2016.02.069
http://dx.doi.org/10.16016/j.1000-5404.201608169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科技部及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
由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

文章信息

苏红, 陈俊国.
Su Hong, Chen Junguo.
我国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与评估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medical graduates with Master degree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7, 39(4): 394-400
J Third Mil Med Univ, 2017, 39(4): 394-400
http://dx.doi.org/10.16016/j.1000-5404.201608169

文章历史

收稿: 2016-08-30
修回: 2016-11-05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